> 国学研修 > 国学研修 国学研修
南怀瑾秘书马宏达:对“国学热”“书院热”的冷思考
编者按:本文是2014年9月20日,马宏达先生在上海“书院文化与南怀瑾先生教育思想研讨会”上的发言(经作者修订增补),文章较长,仍值得大家专门找时间,静下心来研读——近期,好多大学都在按西方汉学理路办国学院,内圣不习(学术化),外王不用(史学化),所以现在对“国学热”进行冷思考很及时,很重要!
刚才听了诸位前辈、先进的发言,很受感动!听了小琳姐、小文院长和音乐家们怀念南师的琴音,不禁动容。
今天会议的主题很大,但时间有限,我略谈一点不成熟的想法,请各位指正。
一个公案
首先声明,主持人介绍我是南师的秘书,实不敢当,我远不够格。我不过因缘际会,有幸在南师身边,听命做一点杂事而已,做得也不好。同时,我也不算南师的学生,远不够格。我们同学有句话,叫做“南师是我们大家的老师,但我们不算他老人家的学生。”
其实,不论见没见过面的,受益于南师的人无数,大家都尊称他为“老师”。可南师却说自己没有学生。为什么呢?这是一个公案,一个话头,值得参究。根据南师自己讲过的话和我对他老人家的理解,可从几个方面理解这个问题:
一则是南师谨记“人之患,在好为人师”,谦冲自牧,永居学人之位。
二则是他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的内在修养。
三则是他对学生的要求很高,要文武全才,既能“上马杀贼,下马露布,下笔千言,倚马可待”,又要入世出世兼通,古今中外兼摄,既能入佛,又能入魔。要通达人情世故,做人做事要对。要学以致用,不能书呆子气,内可安心自在,外可安身立命,经纶济世,乃至安邦定国,等等。至少像他一样,比他高明就更好。
大家听了这个标准,一定感到不可思议。我再讲两点,或者有助于理解这个公案。其实透过这个公案,可以管窥南师教育思想与教育手法之一斑了。
禅宗有句话,“见与师齐,减师半德;见过于师,方堪传授”,即使见地与老师一样高明,功德、经验比老师还差太多,要经过长期修习磨砺才行。见地不是思想,而是真智慧。思想叫见解、知见、知解。见地超过老师,经过老师传授经验教训,就有希望快一点赶上老师的境界。这样,才有希望使一代不比一代差,还可能做出青胜于蓝的贡献。否则,难免一代不如一代。这是禅宗的教育思想,其实也适用于其他很多领域。当然,这种“学生”,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了。一般意义上的学生,南师有太多了,各领域各阶层都有很多。此其一。
再比如说,孔子、老子、释迦牟尼佛,他们的徒子徒孙们,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才,也在传承着他们的学说,但是有谁比他们更高明更全面?一代更比一代强?恐怕是一厢情愿!固然有很多徒子徒孙创造出很多丰功伟绩,但是亦步亦趋的,依文解义的,食古不化的,老死句下的,脱离实际的,高推圣境的,学用分离的,知行不一的,牵强附会的,乃至误解、曲解、歪嘴念经的徒子徒孙也不在少数!都说是祖师爷的学生,传承来传承去,不知不觉间,搞得祖师爷们面目全非,反受其累。而这些大祖师们,当初谁也没要搞个门户出来,只是随缘教化而已。徒子徒孙们弄巧成拙,搞个门户出来,把本来文责自负的事,变成了一本族群连带责任的糊涂账。结果徒子徒孙们出了问题,牵连祖师爷被误会乃至被打倒!这个历史的因果,非常值得反思。此其二。
自然科学技术领域,比较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更进步。人文领域不然,人文领域的知识积累好办,吹吹牛好办,培养一般人文素养也还相对好办,真境界就难了!真境界不是知识,而是从根深蒂固的内心烦恼困惑中解脱出来,从做人做事实践经验的陶冶锤炼中来,靠的主要是自立自觉,无法偷巧,不是站在圣贤肩膀上就自然成长了。这个道理,古今中外没有两样。
所以,南师反对门户之见,说没有南门,没有学生,这里面的道理很深。
南师走后,据我所知,有很多同学是加倍努力自强的,很多在默默地做贡献,但也有真的假的“学生”“弟子”,出了不少状况。其实老人家在世时,已知道有人打着他的旗号在外面说事儿了。就像《西游记》那些妖怪一样,不少是在神仙那里没修好的,跑到外面作怪。或者曾在外面作怪的,被神仙收了去,没修好又跑出来作怪。所以老人家干脆否认有“南门”,否认有“学生”,两个否定,干净利落,一石多鸟。他说谁受益谁知道,不必标榜这一套。现在,我越看越觉得老人家英明!这两个否定,包含了多层道理,既吸收了千古经验教训,是对中外历史文化的一个严肃反省,是对学人的永远鞭策!同时,也是一个总的声明——提醒社会上不要受“门户”“师生”观念的骗。任何人的言行文章,责任自负!不管真的假的“学生”,做对了是应该,值得鼓励;做错了,乃至自欺欺人,欺世盗名,自己要承担责任,做老师的可负不了这个责,也管不了。
乃至包括现在或未来,对老师学术做诠释与解析的,严格说,也只代表研究者个人的认知,未必代表老师的本意。古今中外的学术思想,绝大部分偏差,就出在传承、弘扬、注解、诠释或解析的环节上。严格说,所有的注解都只代表后人的研究与认知,是否符合作者本意,是否将其本意全部而正确地解释出来,都是问号,除非作者本人表示认可。这些道理,适用于儒释道,也适用于古今中外各宗教、各学派。这是对学术与教育思想的反思了。再譬如说,现在发现网上有些热心读者,从南师讲课的录音录像自行“整理编辑”流传。他们不知道,南师对整理讲课内容是非常谨慎的,他反对擅自整理他的东西发表。现在这些网友的热心,恐怕反而帮了倒忙。
对南师的认知
再譬如说对南师的认知。很多人,甚至包括很多熟悉南师的人,都认为他是佛教人物,认为他专门提倡打坐修行的,或者认为他专门提倡传统文化的。其实这些都是误解。
他对儒释道,诸子百家,乃至古今中外各家学问,也包括西方宗教与科学,南师是一视同仁,“自他一体视”的,都尊重,都重视,如同中医对药材的看法一样,一视同仁。每种药材都有用,关键看怎么用,用对了救人,用错了害人。所以,他注重学以致用,注重实证,注意每种学问对世道人心、对人类的当下与未来,有何利弊作用。他各领域各方面的朋友、学生也多,外国学生也不少,都是一视同仁的。南师当年在辅仁大学做教授,还是余斌枢机主教(辅仁大学校长)礼请他去做的。
几十年前,南师就成立了“东西精华协会”,旨在推动东西方精华文化的融合,以期增进东西方的理解与融合,减少人类未来的冲突与劫难。南师也说过,他不是佛家、道家或儒家,如果非要归类,大概算是“杂家”吧。但不是吕不韦那个杂家,而是平等尊重古今中外一切学问,广闻博采,兼收并蓄,一视同仁,而且对新生事物一直保持着关注。教育上,他是因材施教,因缘不同,即使问题类似,答案却是不同的。因缘际会,佛家的讲得多了一点,使人误会他是佛教人物。其实儒家、道家的也没少讲,政治、历史、军事、韬略、易学、医学、文学乃至武功等等,也讲过不少。
关键的还不是讲,而是用。日常生活、为人处事、接人待物,他处处是风范,这是他的身教了,这就是“人师”的榜样力量。接触过他的人,每每油然而生敬意与欢喜心,自然被他打动,受到深刻影响。南师所讲的,其实是他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心得,是学以致用,不是咬文嚼字,空谈理论。而且南师讲话深入浅出,生动活泼,很接地气。讲课有很多的借题发挥与经史参证,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他手里,重新焕发出博大精深的灿烂光芒,吸引了无数人士重新看待与重视中国传统文化,其中也包括李约瑟、彼得•圣吉、戴思博等等国际著名学者,也使广大华人读者们重拾文化自信心。
说到佛家,想起第一次世界佛教论坛筹备时期,小文院长(彼时是国家宗教局长)来恭请南师参加论坛,南师和他开玩笑说:“我不信宗教,我只信睡觉。”何出此言呢?南师讲过,佛教、佛法、佛学、学佛,是四个不同的概念。佛教本来是佛陀的教化教育,后来被搞成宗教化了。当然,宗教有其社会功能,人们往往需要宗教来寄托思想感情,减少烦恼不安,也可生起敬畏之心,没有敬畏之心就会肆意妄为。进一步,还可以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哲理。佛法,是觉悟宇宙生命究竟本来的实证方法,不是宗教,是个大生命科学与认知科学。佛学,是学理知识历史知识的研究。学佛,则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榜样,去实践生命的觉悟与自觉觉他的行履。南师更注重的是佛法与学佛,注重智慧的觉悟与烦恼的解脱。打坐只是身心修养的方法之一,各家有各家的打坐方法,全世界有近百种打坐方法,不只佛家有,可是内容如何呢?很多的不同。他说过,打坐是小事,如果人们整天只干这个事,那就亡国了!他不是专门提倡这个。
南师有一首《狂言十二辞》,是中年时写的,已经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概括:“
上一篇:敦煌飞天美女 美得令人窒息
下一篇:南师:“穿长袍”意想不到的力量